上个月受爱卡汽车之邀,去北京参加了爱卡汽车主办的“2018年中国品牌年度车型评选活动”。我想和大家分享这段有趣的经历。
本次评选活动安排在北京的八达岭机场进行,在高速公路上看到远处中国的长城居庸关,这更增加了我对本次活动的印象和期盼。作为专家组评审之一,这一次接触了最近一年中国市场上较为活跃的近30款自主品牌车型。这些车型绝大多数对我来说是陌生的,甚至有些品牌是第一次接触。
爱卡的评选方式分为静态评选和动态评选。静态评选主要包括外观和内饰,对制定好的评选项目做分门别类的打分。如外观设计、内饰设计、空间感受、安全配置……等多个项目。每个项目里再包括三至五个小项目。总之,基本上涵盖了绝大多数消费者能够涉及到的产品点。
静态评测中令我影响深刻且很有趣的环节就是盲测,这是我从来没有过的评选经历。所谓盲测,就是评委在静态评测车型时,不是通过眼睛观察,而是通过评委的触觉、嗅觉、听觉来评判车辆的好坏。首先,每个评委要先戴上眼罩,由助手搀扶到评选车辆旁,引导评委进入车内。评委通过触摸来评判内饰的用料好坏;通过听觉来评判内饰的隔音效果,以及敲打内饰材料得到的声音反馈等;通过鼻子闻车内饰的气味,来感受内饰用料是否环保。盲测环节更像是个游戏,但也有一定的道理,至少让每个评委的评判相对公正。在大家都不知道具体车型信息的情况下,对车辆有一个较为公平客观的评价。
动态评测环节,分为场地内的评测和公开道路的评测两部分。场地内的评测项目主要由从静态到加速、紧急制动、绕八字、麋鹿测试、绕桩等五个项目组成。这五个项目虽然比较传统,但是也是世界上通用的评测方法,可以测试车辆油门的加速性能、制动性能、底盘性能、转向性能……这些测试项目对我来说驾轻就熟。
公开道路的评测放在了第二天,主办方给评委们提供了八款车型体验。大家可以感受这些车型实际在生活中的综合驾驶感受。
我个人的感受是每个组别的入围车型,水平层次不齐。但总体感觉,与之前我的印象做比较,中国自主品牌的车型品质上已经有了一定的提升,有些甚至提升很大,有些却没有。让我印象深刻的有些车型我觉得甚至可以引进到欧洲销售。例如,这次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东风风神AX4。我个人觉得这款小型SUV如果卖到欧洲,会受年轻消费者们的青睐,销售量甚至可以突破百万台。关于这台车的具体测评,我会在下一篇文章中具体讲一下。
本次评选中的部分电动车型,也让我回味无穷,再此也要特别讲一下我的感受。Day 1第一天场地测试环节,感受还没有那么强烈,到了Day2第二天开放道路的驾驶体验,还真把我震撼到了。可以说中国研发的电动车驾驶起来还真的挺有趣,动力表现很出色。这和近年来中国大力倡导研发电动车的大环境有紧密关系。不过电动汽车的较短续驶里程等问题还待解决。
评选的最后一个环节是评委的圆桌会议。主办方给评委们几个问题,让大家各抒己见。有人问我如何看待中国车型设计上的抄袭现象。其实这个话题已经不是什么新鲜话题,对于设计上的抄袭或者模仿,有些汽车企业都做过,不仅仅在中国。抄袭和模仿作为汽车发展的初级阶段,可以理解,但是久而久之这么做就会有问题。大家都会有这样的生活经验,我们可以很容易的识别哪些车是德国车,哪些车是美国车,哪些车是日本车、韩国车……因为这些国家的车型,经过岁月的洗礼和沉淀已经有了他们各自国家汽车工业设计上的DNA。但是作为中国车型,我们很难一眼识别,更无从谈起设计上的DNA。举个例子,这次评选的MPV组别车型里面,就有一对“双胞胎”,这让我很诧异。如果不仔细看车标,很难分辨是两台不一样的“日本车”。
一味的抄袭和模仿还会造成另外一个问题-车型定位。也就是你模仿别人车型的外观之前,是否考虑过这个车型定位是否真的适合你?是否考虑过原车型设计的风阻系数?我的建议是,与其把精力花在模仿,不如真正的培养中国自己的设计师,并且多给他们一些话语权,同时加大研发投入,以及核心技术和设施的建设。比如设计师定稿完的设计,量产前是否有足够的风洞测试的数据做支撑。中国车型目前还在寻找属于自己的发展道路,有些企业已经走在正确的道路上,有些企业还在反复探索。特别是基础技术方面,我所观察到的实际情况是现在缺少这样研发的核心条件,包括工程师的试验都需要加大培养。我们可以买来别人现成的东西,也可以用别人的东西,但最终还是自己要弄懂。也希望中国车企制造出更多更好的自主品牌。
本次评选的最终结果将会在8月底公布,我和大家一样,拭目以待最终的获奖结果。